中国传统杂技的历史介绍
杂技,是一种人体技巧的艺术表现形式(如车技,口技,顶碗,走钢丝,狮子舞,魔术等),是历史悠久的传统表演艺术之一。
之所以说杂技历史悠久,是因为远在新石器时代,中国就出现了杂技的萌芽,那个时候的杂技表演是一种自娱自乐的技艺表演。在猎手们捕猎过程中,发明了一种旋转前进的十字形猎具,它被后人称作“飞去来器”后来演变为中国最早的杂技节目,这一时期也就是杂技的萌芽期。
到了春秋时期,王室逐渐没落,诸侯并起,甚至出现了“礼乐征伐皆处于诸侯”的景象。各诸侯为了能在激烈的争斗中立足,拉拢人心,收揽人才,而门客或者武士们投靠各诸侯时往往凭借一技之长,这些人有许多是杂技艺术的创造者。在春秋战国时期,各国乐舞活动盛行,民间游乐活泼淳朴,促使各项技艺由分散娱乐走向艺术表演,这些都为秦汉杂技的兴起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。在这一时期形成了各种杂技的雏形。
公元前211年,秦朝统一天下,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封建制的统一国家。秦朝大规模地将民间技艺集中到京城,成为宫廷娱乐的一部分,这促进了各地杂技艺术的交流与提高。秦亡之后,这些宫廷艺人有相当一部分流落民间,为杂技的发展营造了深厚的民间基础。这些人对秦代的角抵戏进行了研究创新,在东汉时形成了一种以杂技艺术为中心,汇集各种表演艺术于一身的角抵百戏。
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,社会动荡不安,各朝廷更迭频繁,百戏略有发展。经过360多年的历史沉淀和民族文化的大融汇,到隋统一中国时,杂技艺术已相当成熟。到了唐代,杂技将多种技巧结合起来,乐舞杂技艺术繁盛空前,形成了一些更加引人入胜的节目。这也是唐朝杂技的特色之一。
杂技在宋代出现了深刻的发展,当时程朱理学兴起,杂技艺术受到封建伦理的排斥,规模不如唐朝庞大,开始由宫廷走向民间,于是相应地出现了“瓦舍”,“勾栏”,“撂地”等演出形式。虽然宋朝杂技规模不大,但“撂地”一人为了招揽生意,不断翻新,练出了自己的绝活儿,也促进了宋朝杂技的发展。元朝时出现了中国艺术史上的奇葩–元杂剧,据说称其为“杂剧”,是因为中间穿插了不少杂技。
明清两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,杂技在这一时期被视为登大雅之堂的江湖把戏,所以其活动一般是在民间。另外,由于小说,戏曲等艺术形式的发展,杂技受到了一定的排挤。即便如此,杂技因为与戏曲等艺术相结合,并吸取外国魔术的精华,还是有了很大的发展。
总之,杂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,是中国人民智慧的体现,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体系中的魂宝。朝阳剧场杂技 (文章来源:杂技史话)